教师领航工作站“一带一路”行——学校举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专题研修班(第十四期)
为深化教师领航工作站建设成效,服务“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愿景,10月25日至28日,学校组织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赴马来西亚开展第十四期“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专题研修。本期研修作为教师“领航工作站”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的重要实践,通过专题学习、高校参访、企业交流与文化体验等多元化形式,着力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与育人能力,推动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助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迈...
2025-10-31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品牌培育项目之“红色足迹”——纲要课教研室教师前往桂林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研修
为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养,打破传统教室的界限将教室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贯通,通过行走“红色足迹”,将理论知识在历史场景的还原中让教师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的双重拓展。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组织8名骨干教师,由金爱慧副院长带队,前往广西桂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遗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开展实践研修。 教师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2025-10-28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品牌项目之“红色基地”——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在莲洲镇莲江村挂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2025年10月23日下午,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师生代表赴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开展实践教学并为与莲江村举行了的“乡村振兴教育基地”挂牌仪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师生代表在莲江村当天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莲...
2025-10-27
一、学院概况:守正创新的思政教育主阵地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6年3月30日,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是学校直属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肩负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职责。学院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依托珠海经济特区区位优势,融合红色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精神,构建“理论奠基、实践深化、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教研室、实践教学教研室 8个教研室。承担全校本科生思政课教学任务。组建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科研团队,在《新华文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高层次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主持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近300项,全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高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揭牌仪式 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会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鸣教授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苍劲教授带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二、学院党建:标杆引领的党建育人体系学院党总支成立于2018年4月,前身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党支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总支—立标杆”“支部—树样板”“党员—做先锋”党建引领育人体系,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五个到位”要求(党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政治把关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党建与事业融合均到位)。 党总支下设2个教工党支部,配备书记1名、专职副书记1名、党总支委员5名。创新“一三九”党建工作思路:围绕“立德树人”1个根本任务,以“基层党建、教书育人、服务社会”3个成效为导向,培育9个红色品牌为支撑。先后获评广东省第五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工第一党支部获珠海市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总支和党支部多次获得学校先进党组织称号等荣誉。党建引领育人体系与“五个到位 ”一九三工作机制 学院组织教师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学院组织教师党员参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 学院党总支定期召开全体党员大会 学院党总支严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全面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组织教师党员参加微党课比赛蔡垚老师获得一等奖三、红色品牌:浸润人心的红色育人矩阵为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学院创建实践教学教研室,打造“红色足迹”“红色书屋”“红色讲堂”“红色微课”“红色映像”“红色社团”“红色社工”“红色基地”8个红色实践教学品牌,形成覆盖理论学习、实践研修、社会服务的育人矩阵,年均开展活动70余场,覆盖师生30万人次。“红色品牌”实践教学培育项目获评广东省教学质量工程立项,校质量工程2项立项,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促教学一等奖。“红色足迹”组织师生赴红色基地实践研修;“红色书屋”陈列经典书目、举办红色读书会;“红色讲堂”依托骨干教师组成宣讲团(含省、市、区宣讲团成员)服务地方,走进基层开展宣讲工作;“红色微课”创新数字化思政形式,作品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红色社工”推动师生参与基层治理;“红色基地”,获评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目前共五个分别为横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理论研究基地)、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南海前哨钢八连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珠海市第二戒毒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基地),平均每学期实践教学人数达100人次, 既体现教研功能,同时彰显社会功能。 “红色品牌”1库2平台8品牌N场景 红色品牌培育项目推进会学院与珠海市公安局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合作共建“法治教育基地” 师生在“南海前哨钢八连”部队开展研学实践教学活动 师生在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开展“红色足迹”实践教学活动 “红色书屋·读原著 悟原理 勇担时代重任”实践教学活动 “红色映像”活动现场 师生创作“红色微课”现场 “红色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学生干部代表与航空新城小学学生代表开展研学 师生到中山市博物馆开展“红色足迹”实践教学活动学院教师赴草堂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红色社工”服务活动 “红色讲堂”院长刘苍劲教授应邀为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社区工作骨干授课 “红色基地”师生前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开展实践教学 四、九室九坊:融通协同的教学改革载体学院创新推行“八室八坊”融通建设,以“教研室为基、工作坊为翼”,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与育人效能提升,是深化思政课综合改革、落实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核心路径。“八室”即学院现有8个教研室,承担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核心职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设计“践行时代精神,谱写青春华章”实践教学方案,组织“行走的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推动“说教式”向“体验式”教学转型,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八坊”对应设立“时事工作坊”“案例工作坊”“原著工作坊”“教研工作坊”“名师工作坊”“信息(AI)工作坊”“师德工作坊”“督导工作坊”,与教研室深度协同:时事工作坊联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转化时政热点为教学素材,开展“学生讲思政”翻转课堂;信息(AI)工作坊联合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教研室,研发AI数字人教师 “珠科小马”,构建红色微课资源库,作品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三等奖;师德工作坊协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推行“师德积分制”,护航课堂意识形态安全;督导工作坊配合思想与道德法治教研室,构建OBE教学数据驾驶舱,监控课堂教学达成度。“八室八坊” 将 “新、理、情、严”教学要求贯穿全程,形成“教研互促、资源融通”的教学生态,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学院提出了“八个一”教学法。即:一翻转——学生讲思政,一点评——教师把方向,一突出——强调重难点,一案例——深度做剖析,一讨论——小组真研究,一赋能——数字人融入,一总结——实践出真知,一伏笔——巧妙留悬念。教学法深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多元互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为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学校领导与师生亲切交流 院长刘苍劲教授“形势与政策”观摩课 院长刘苍劲教授“形势与政策”观摩课师生座谈会 思政课大学生实践教学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思政课大学生实践教学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思政课大学生近现代史纲要人物PPT分享演讲比赛 红色笔记大学生思政课课堂笔记评比活动五、师资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院以“政治铸魂、学术强基、实践赋能”为理念,打造优质师资团队。现有教师89人,其中教授23人(含三级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7%,2023-2024年教师数量净增33人,规模与结构显著优化。构建全方位师资培育体系:实施老中青对口帮扶与青年导师制;依托校内平台与信息技术工作坊提升教师技能;鼓励参与竞赛与科研。拥有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广东省思政课首批名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成长迅速,蔡垚老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教学科研提供坚实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银龄教师座谈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座谈会 青年教师导师制项目,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六、师德师风:立德树人的教师队伍根基学院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构建“教育引领+制度约束+典型示范”三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筑牢立德树人根本支撑。教育引领方面,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学院院长刘苍劲教授定期作“严明政治纪律,谨守师德师风”主题报告,组织教师参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强化教师育人初心;依托“师德工作坊”,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培训全过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协同,把师德要求贯穿教学各环节。制度约束方面,推行“师德积分制”,将师德表现与教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明确课堂意识形态安全责任,设立师德师风监督小组,对违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教师严守师德底线。典型示范方面,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刘庄教授获评珠海科技学院第四届师德先进个人,孙大爽教授作品获广东省第十三届师德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以榜样力量引领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形成“人人重师德、处处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开展“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专题研修班 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孙大爽教授荣获广东省教育厅第十三届“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师德主题征文及微视频征集活动本科组一等奖七、教学竞赛:以赛提质的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学院构建“赛前打磨、赛中评审、赛后推广”教学竞赛培育体系,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公开课”“教学创新大赛”等院内赛事,积极参与校外竞赛,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机制。多年来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市、校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名师”“名课堂”活动,学院教师获得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项20余人,获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二等奖、获“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说课竞赛一等奖,入围学校十大“名课堂”;获“名课堂”提名奖,获得校级教学奖项30余次,竞赛成果反哺教学,学生思政课满意度稳定在93%以上。杨宪钊副教授荣获“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说课比赛一等奖 学校每年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承办广东省民办高校协同育人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大赛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淼老师获得一等奖(左3)八、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院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标准(2023年版)》为导向,破除“无学位点即无需学科建设”误区,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聚焦四大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带头人王奕衡博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带头人金爱慧博士)、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带头人刘苍劲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刘丽霞博士),凝练8个特色研究方向(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依托5个科研团队,获批各级课题120余项,出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指南》等成果,为思政课发展提供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苍劲教授主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指南》 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短视频组三等奖九、科研建设: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创新格局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构建完善科研体系。制度层面,成立5个科研团队,明确教师年度科研工作量(与考核挂钩),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课题申报,计划每年出版《香山学术文丛》。成果层面,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近年来,共申报课题150余项、2024年立项36项(含教育部课题1项),发表论文23篇(含核心期刊、SCI检索),出版教材2本。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将“珠海佛教史料整理”“大湾区公民文化认同”等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实现良性循环。 蔡垚老师的《国际政治元素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获教育部立项邀请暨南大学程金武教授作“如何做好思政课教师”专题报告十、学术交流:开放协同的学术创新平台学院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构建开放学术交流体系。“请进来”引入高端资源:邀请韩震教授、杨晓慧教授等专家讲座,承办“全国易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会年会”“全省民办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培训班”等会议。“走出去”拓展视野:院长刘苍劲教授参加广东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修班并作报告;教师出席全国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会等会议,部分论文入选并作主题发言。双向互动形成“理论输入—实践验证—理论输出”闭环,提升学术影响力。 韩震教授莅临学院指导交流 承办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训班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杨晓慧教授作“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解读”主旨报告 十一、理论宣讲:服务社会的思想传播窗口学院将理论宣讲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重要组成,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目标,依托教师专业优势与红色品牌资源,构建覆盖校地、政企的宣讲体系,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传播窗口。宣讲队伍由学院骨干教师组成,多人担任省、市宣讲团成员:院长刘苍劲教授为广东省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暨《新粤商大讲堂》作主旨报告,为中共广东省纪委主办的全省高校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讲课,还为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社区工作骨干、珠海市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等群体开展专题讲座;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奕衡副教授为金湾区政协委员、金湾区司法局、横琴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等单位作专题辅导报告;另有多名教师为珠海市委宣讲团、珠海市教育系统 “百人宣讲团”、珠海市社科普及讲师团、珠海市金湾区宣讲团成员,深入机关、企业、社区、中小学开展理论宣讲,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法典解读、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宣讲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听众群体特点定制内容:面向企业侧重政策解读与发展建议,面向社区聚焦民生保障与基层治理,面向学生突出理想信念与价值引领。年均开展宣讲 50 余场,覆盖受众超万人次,获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既传播了党和国家的“好声音”,也彰显了学院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院长刘苍劲教授作专题辅导报告 院长刘苍劲教授为江门市教育系统党员领导和师生代表授课王奕衡副教授为金湾区司法局、金湾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金湾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金湾区政务服务中心授课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强化红色育人特色,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水平。未来,学院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程名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学分:3适用专业:所有专业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同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中之重课程,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最直接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内容包括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等重要思想,体系化、学理化地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变革的过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课程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准确理解、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通过考察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
《思想道德与法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主线,按照社会主义大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包括: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性质:通识类课程限选课总学时:20学时学分:1适用专业:所有理工科专业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由此可见,党和国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高度重
《中共党史》
课程名称:《中共党史》课程性质:限选课总学时:20学分:1适用专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共党史党建学”(代码0307)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在2024年1月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四个学科作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202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成为规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旨在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制度保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为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从瑞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时期开始,我们党就设立了中共